s 2月 2016 ~ 隆安整復中心

矯正鞋墊

矯正過度前旋,恢復身體自然排列

下背疼痛 骨盆歪斜

日本進口 肌內效貼布

增加皮膚與肌肉間的間隙 促進淋巴與血液循環 減少導致疼痛的刺激物質 跟惱人的疼痛說BYE BYE

整合性激痛點處理

這邊痛那邊也痛 有時痛有時好 整合性完整處理激痛點

核心訓練

重啟核心力量 重建背部天然的鐵衣

大拇趾外翻(囊腫)
hallux abductor valgus(bunions)
定義

大腳趾外翻是相當常見,其特徵為第一蹠骨相對於身體中心向內偏移,蹠骨頭相對腳的中心是向外偏差一。
原因
  • 遺傳性或家族性,女性大於男性
  • 穿很緊會或尖頭的鞋子,高跟鞋
  • 外傷
  • 神經肌肉和關節疾病
  • 第一腳趾較短
  • 結構性短腿,長腿需旋前代償
  • 扁平足代償所造成的大拇趾外翻

病理變化-
要是生物力學上的改變造成化學性的發炎腫脹,組織增生
舟狀骨塌陷->過多前旋(pronation)->走路周期大腳趾離地(Toe off)蹠骨外展、趾骨內收->大拇指內側產生繭->滑液囊變厚並發炎->骨頭增生(骨疣/)->滑液囊腫->穿鞋磨擦會造成不適或疼痛


扁平足
俗稱鴨母蹄醫學名稱「pes planus」;腳掌扁平缺乏弧線,能平貼於地面;幾乎每個人出生一時都是扁平足,當腳掌支撐的韌帶和肌肉逐漸形成後,腳掌才會具有弧線,約在6歲時完全形成,但有些人的韌帶和肌肉未能完全發展,腳掌保持接近扁平;這種狀況無痛無礙,不需治療,但長時期站立走動,可能會產生疼痛
分為
功能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 foot)-可以使用矯正鞋墊來處置
意旨內側縱弓在未承重(坐在椅子雙腳平放在地面)時是有足弓,當承重時(站起來)足弓卻消失
墊腳尖走路時足弓也會出現
結構性扁平足(rigid flat foot)僵硬型-依狀況客制矯正鞋墊/鞋具,手術治療
意旨在未承重與承重足弓都是消失

造成原因
先天性
  • 遺傳因素
  • 先天性跗骨黏合
  • 先天性韌帶鬆弛

後天性
  • 外傷-跟骨骨折
  • 姿勢性的代償-髖關節內旋或是脛骨內旋所引起
  • 肥胖
  • 肌力不足
  • 太早走路、太早穿鞋,長期穿不適當鞋具

足部解剖

足部解剖
足部包括26跟骨頭2塊種子骨總共28塊,57個關節
足部可以分三個部分
前足(Fore foot)
趾骨
蹠骨(Metatarsus)
------------------以跗骨蹠骨(Tarsometatarsal joint)關節為界分前足與中足
中足(Mild foot)
楔形骨(Cuneiforms)
舟狀骨(Navicular)
骰子骨(Cuboid)
----------------以橫跗關節(Transverse tarsal joint)關節為界分中足與後足
後足(Rear foot )
距骨(Talus)

跟骨(Calcaneus)
足弓

人體足部應有適當的弧度,足弓就像拱石提供身體吸震、穩定及適應地面的功能
內側縱弓:跟骨、距骨、舟狀骨、第一楔形骨、第一蹠骨
外側縱弓:跟骨骰子骨、第五蹠骨
橫弓:第一蹠骨基部到第五蹠骨基部



矯正鞋墊

矯正鞋墊(foot orthotic)
矯正學(orthortics)

  • 是設計、製造與應用輔具,來幫忙修正或支撐各種先天或後天的肢體問題。
  • 而矯正鞋墊式設計用來針對足部異常所設計出來調整、支撐和輔助足部功能。
  • 最常見就是足內翻(pronation foot),意指腳掌向內翻轉,導致膝蓋與髖關節的排列不正,進而導致下背肌肉過度代償造成下背痛。

雙腳與身體結構
人的腳是非常複雜的結構,共有28塊骨頭,由肌肉、韌帶與肌腱三種組織結合而成。
我們的雙腳應該可以用來適應各種地面,例如:沙地、泥地
但不包括堅硬的水泥人行道與地面覆蓋物,因堅硬的地面無法提供足弓支撐,所以我們的腳只好去適應地面會自然的內彎,造成足弓變平-就成為所謂的過度前旋(pronation foot)。
當旋前足產生我們身體會產生適應或調整代償,我們的骨頭與肌肉會改變原本的排列,這種異常排列會造成全身上下的慢性大小疼痛-包括腳、膝蓋、臀部、背部疼痛,甚至頭痛。
過度前旋或腳部結構異常所引起的症狀包括:
拇指外翻與雞眼
跟骨骨刺
腳踝無力
小腿痠痛
下背痛
頸部疼痛
不良姿勢
脊柱側彎
如果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追根究柢,而非只看症狀
我們該如何解決引起這些狀況的主因呢?
答案是:利用矯正過度前旋,恢復身體的自然結構與排列
使用矯正鞋墊矯正過度前旋的異常排列


貼紮

肌內效貼布(Kinesio tape)
肌內效貼紮原理
利用貼布特殊的波浪紋路,藉由貼布與肌膚緊密黏合後所產生的回彈力來拉提皮膚,使得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的間隙增加,促進皮下淋巴回流與血液循環,達到消腫,緩解疼痛的效果,同時貼布的收縮也具有支撐及穩定肌肉,關節的效果。

肌內效貼布特性
  • 不含藥性純棉織布
  • 醫療級防過敏膠使用
  • 不會限制關節活動
  • 最大延展性達140%
  • 波浪型黏膠黏著性高
  • 輕薄設計透氣性佳
  • 沐浴時使用不影響


正確施用貼布會有以下優點
  • 早日恢復所期望的活動力和功能
  • 限制疼痛活動能力和恢復無痛感的活動能力
  • 機械性支撐和關節穩定
  • 姿勢矯正或關節排列修正
  • 促進或抑制肌肉活動能力
  • 改善本體感覺
  • 徒手治療的延伸或附帶的關節活動
  • 關節過度鬆弛的處置

關節鬆動術

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 

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是指肢體或關節可以達到的活動範圍 例如:手可以抬多高,手舉過頭大概就是180度 關節運動學:關節內的活動,指的是骨頭與骨頭之間的活動,每個關節有輕微的被動動作(joint play),對於完全不痛的關節活動度是必需的。 分別是:

滾動      滑動       旋轉


臨床效果

  • 降低疼痛
  • 降低粘黏減少攣縮形成
  • 維持和增加關節活動度
  • 促進循環增加組織的營養和氧氣且移除廢物
  • 刺激滑液膜增加關節的潤滑和營養加速關節軟骨的健康
  • 增加組織的水分可能因為沾黏受傷或是不動所造成的沾黏而脫水
  • 刺激關節的感覺受器改善本體感覺

肌肉能量技術(Muscle energy technique)

肌肉能量療法(muscle energy technique)

病人在一個精確的控制方向自主肌肉收縮過程去對抗治療師施予的相反力

臨床的運用

  • 降低持續性高張的肌肉收縮,且去拉長肌肉中縮短的肌膜
  • 增加延展性,降低關節周圍組織(韌帶、關節囊和骨膜等..)的敏感性
  • 強化弱化的肌肉
  • 建立正常肌肉的表現模式,重新教育肌肉表現正常動作
  • 減少急性期的局部水腫,肌肉收縮可以產生幫浦效應協助淋巴與靜脈的回流
  • 鬆動受限的關節,正常化關節內活動
  • 透過本體感覺抑制與和機械接受器去抑制疼痛

肌肉能量的型態

  • 收縮放鬆(contract relax , CR)
  • 交替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 RI)
  • 等長收縮後放鬆(postisometric relaxation, PIR)
  • 收縮-放鬆-拮抗肌收縮(contract-relax-antagonist contract, CRAC)
  • 離心收縮(eccentric contraction)
  • 向心收縮(concentric muscle energy technique)

AMCT

AM(Activator Methods)矯正技術

美國AM技術不同於徒手脊柱矯正,是利用脊椎活化器高速、低力道脊椎脈衝力來達到準確、無痛、有效的脊椎調整技術。
AM包括用長短腿分析半脫位並利用脊椎活化器(Activator)進行脊椎矯正技術,來平衡與回復關節活動力。
長短腿分析是通過長期研究所公認的檢測通則來測試人體脊椎,再由腿的長短來分析脊椎半脫位(subluxation)的診斷方法。

AM活化器療法的獨特診斷方式

美國脊椎矯正學中主要的診斷方式(1)靜態觸診(2)動態觸診(3)X光片
這幾種都有缺點X光片分析可靠性只有28%,動態觸診的可靠性也只有50%

可是AM活化器療法讓患者俯臥的姿勢來分析長短腿變化的可靠性達78%,是目前比較準確的方式。

活化器的矯正作用


活化器雖然接觸面積非常小,但是只要矯正位置正確,活化器的力道就能穿透到所要矯正的椎骨上,活化器主要特色是速度,若是速度不夠會讓身體的抵抗力變大,快速度的力量作用時,身體的肌肉還來不及收縮抵抗反應時就將力量傳遞至椎骨上完調 整。活化器在0.3毫秒的瞬間就將力量傳遞出去,骨頭就在很短的時間完成矯正。


徒手矯正和活化器矯正的作用比較

    經測試若用徒手矯正,假如以540N的力量作用在腰椎第四節的椎體上,可以達到移動椎體1.1mm,因此雖然你用百分之百的力量施於椎體上,其作用在骨頭上的力量卻只達到20%而已。
   若用活化器矯正,只要使用140N的力量同樣作用在第四腰椎椎體上,可以達到最大移動椎體 
    1.6mm。根據研究發現,脊椎由後往前的共振頻率是30-50Hz
    活化器利用接近人體用振頻率的脈衝,利用共振能有效放大力量,強化調整效果,假如施於150N 的力量,因共振的作用力道可達到450N